舌尖上的……

这两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吃,并且比平时讨论的更热烈一些,是因为CCTV晚上十点半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媳妇儿还说,终于见着一部BBC风格的纪录片,我取笑说这是邯郸学步。至少从影片的配乐方面来看,BBC的风格并没有完全学会,这有可能取决于中国传统乐器表现的局限性,远远不如欧洲人的钢琴的表现能力更强。还有配音,千篇一律的赵忠祥式的配音,多少年不变了,新闻联播都换主持人了,这个配音也该换换了,放下国台的姿态,更亲民一些,或许能真正的超越BBC。

之所以说这部片子是比较接近BBC范儿,原因是,不仅仅是介绍各地的美食,方便以后出差的时候能知道什么是当地的特色菜,还讲述了很多和食材有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的故事,才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背后只有“钱”“生存”这个字儿,而没有美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至少是不属于年轻人的,也只有第一集里“石把头”是高兴的,但也在哀叹和记忆力的祭祀差了很多,其他人都是焦虑的。

昨天在和一群人在网上聊天,有个西安的哥们说了一件事,天热喝啤酒,为了能让啤酒的温度更低一些,放了支冰棍进去,半个小时后发现冰棍压根儿没化掉,和放进去之前没什么差别。围绕着冰棍的问题,结合baidu+Google,爆料不断的涌现,当有人放出来冰棍里面有某种“胶状物”的消息后,炸锅了,纷纷表示以后戒掉冰棍,只吃哈根达斯。暗暗的骂了自己一句,活该,看你以后中午还吃不吃冰棍。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跑的不吃汽车,水里游的不吃轮船,四条腿的不吃板凳,两条腿的不吃人。这是几年前的段子,现在的段子是:不把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都吃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更有人说,某泱泱大国内某天一夜之间涌现十几亿生化战士。

元素周期表,你吃完了没有?

Huiris
真理和美女都是赤裸裸的

16

  1. 夜阑

    哈哈····生化战士···· :mrgreen:

    1. Huiris

      @夜阑是滴,元素周期表应该早就吃完了。临死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提炼提炼。

  2. love02xp

    只能吃自己种的粮,自己栽的菜了。。。。

    1. Huiris

      @love02xp哈哈,还得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行。

      1. love02xp

        @Huiris唉,现在连农民的地都征了。。。

        1. Huiris

          @love02xp不过据说,现在地球上的粮食够120E人吃,少点人种地也没什么。

          1. love02xp

            @Huiris可惜分不到人头啊:(。。。。。

          2. Huiris

            @love02xp从经济的最基本原理看,无非是需求和供需的关系。当有需求没有供需的时候,总有些人会通过一些手段制造需求。

  3. MurphyL

    看了下,还不错吧~~虽说学得厉害~~国产吗~~

    1. Huiris

      @MurphyL从优酷的播放次数汇总来说,30%的人看完第一集就不看了,50%的人只看两集。貌似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4. 夜半生花

    这部纪录片拍的总体还是不错的,至少在一些方面有了突破。说到食品安全,没有任何一年能比的上最近两年这样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一个是信息渠道多了,大家能知道哪些有问题。二是信任度下降了,大家已经不敢相信自己吃到嘴里的东西。

    1. Huiris

      @夜半生花嗯,算不错的。

  5. 漠北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看的最带劲的不是美食有多么多么的制作精美,多么多么的可口,而是跟着镜头看的家乡的美食出现在镜头里,虽然这些美食自个说不定都没有吃到过,但是这也会让很多人有种自豪感吧,至少我是会有这样的感觉

    1. huiris

      @漠北应该说是想家了。太多的人离开了家,一年回家住一星期根本不解馋。假设一下:如果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你正在你老家的炕头上,你还会觉着自豪么?

  6. NetBeginner

    话说。。。。为什么要和BBC比呢,我感觉如果能走出自己的风格才是好的呢,模仿只是模仿,能够和某讯一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只是个例。。。。

    1. huiris

      @NetBeginner和BBC比,是因为BBC纪录片拍的好,大众愿意看。模仿也不是坏事,模仿,进步的最快。创新是需要以熟练为基础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我把我儿子揍了
生活在经验里
封控的一些事儿
主动的计划
「躺平」的姿势
情绪信息降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