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贷、停工停盘、债务危机、财政税收、发不出工资、企业破产增多、入不敷出、存款增加、消费降级……”。
这些几乎是上半年国内热点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词,那怕是不主动关注时事新闻的我,也有意无意的能了解到:貌似整个社会的运转出现了问题——核心是经济问题。
其他更多的感受来自于工作中接触的客户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往年要差很多。当然从生活中来看的话,商场貌似的客流量要比往常少不少,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夜市+地摊经济,成了我所在城市几乎所有大型商场的核心节目。
无意中,看到这本《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结合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大致了解了现在这种状况,是由过去几十年的一系列动作所致,这个问题前几年就有,只是通过疫情这个助燃剂,加速了种种问题的提早、集中的爆发。
整本书更像是从1990年到现在所有政策、数据的一个收集整理,作者创作的部分不多,毕竟夯实的数据比任何创作都更有力,外加不可对政府随意的评价,也可以理解创作内容比较少的缘由。每一章结束后,推荐的相关图书和材料异常的丰富,从豆瓣上看别人整理好的豆列中,共有50本书和7部影视资料。如果你想了解相关事件详细的来龙去脉,不妨顺着书单读下去,应该够看了2年左右,看完后应该可以成为「准专家」级别。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简单总结下:
1、现有的税收政策,并不是中央政府设计规则,地方强制执行。在最初,中央政府要挨个和地方政府进行谈判。
2、政府及各类附属机构,深度参与了整个社会中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
3、土地财政,是地方迫于财政压力,寻求新的资金来源的结果。
4、房价关系着地价,地价关系着财政,财政关系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贴合的链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5、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向城市,导致劳动力无法自然流动。完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农村的快速沦陷。
6、政府补贴,是过去十几年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7、高精尖行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基础制造业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8、政府补贴新能源行业、高精尖行业的同时,鼓励规模经济,规模越大,覆盖的人群越多,受益的人群越广,成本均摊薄。
9、住宅用地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而工业用地的成本大多城市都不超过5百元一平米。
10、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有风险,最终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让「流通」更自由。以人为本,藏富于民,有可能是抗击风险最有效的方法。
2 Comments
居然能够通过开往偶遇书友
嗯,有好书,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