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零售的哲学》有将近2年的时间,一直停留在我在豆瓣的想读的书的列表中,直到最近才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诚意很足,关于便利店或者零售行业给了很多想法,外加中国和日本的人口接口也比较接近,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了很多思路方面的拓展,而书内提到的一些方法,貌似在现在看来依然有效,这也是很多从事零售行业的必读书籍之一的原因,在到处都是新概念,比如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口号满天飞的现在,了解下零售的本质,或许更有帮助。
分析顾客需求
这本书的作者的做法相对比较笨拙一些,是将自己当成顾客,每个周末都去自己的店里购买商品,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去体验产品和服务,然后获得灵感不断的改善和进化。这也是这本书被诟病的地方,作者在书里像神话版的存在,几乎无所不能。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参考,比如社会经济环境的走势,成立研发研发团队对商品进行研发和设计。相比较单纯的从进货商处进货,指导进货商进行改良和进化,自有团队研发确实更便捷有效。在现实商店和超市里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品牌便利店和超市开始有自营品牌产品,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单品管理
我们都知道,现在几乎每家便利店都配备了收款机,每卖出一件商品,相对勤快的店家除了会从库存中减掉一件商品外,还会将购买人的一些行为特征记录在电脑里,为日后的进货和货品管理做数据累计。而大部分店家只是把收款机当成一台收款机,收银机绝大部分功能并没有派上用场。
我发现收银机有记录用户特征的行为还是在罗森,发现罗森的售货员每次在结账的时候,除了会数用户结账的商品和数量之外,还会盯着用户观察2-5秒,然后在收银机上进行一些操作后才开始将扫码结账。出于好奇后来近距离看了下收银机的键盘,发现键盘上除了有数字、进销存等管理之外,还有男女老少年龄等快捷按键。
收款机收集到了数据,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需要根据外部环境进行执行、验证,比如天气。不单纯的依靠数据,会加很多自己的思考,让店员有主导进货权,让店员甚至全员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价值OR价格
不打价格战,将更多心思放在价值上。具体操作是:顾客购买商品的原因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商品所能带来的价值。价值主要是商品的品质。比如顾客购买了某件商品,价格略贵一些,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更愉悦且有更好的体验,用户下次还会购买价高的商品,以此形成正循环,逐渐改变消费观念,价格变成不是首要影响因素,价值和使用感受成为用户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动力。
除了这本《零售的哲学》之外,作者还出了一本叫《零售心理战》,两本书内容很接近,如果有兴趣,建议只读《零售的哲学》就好,此书5星推荐